臨濟宗嫡傳四十代 天岳山第九代

雲 老禪師簡介 (1915~2011)

雲 老禪師,生於1915年4月4日,原藉北平,望族世家子,以一奇特因緣,為高僧虛因禪師指定為徒。七歲披剃於湖南益陽浮丘山之雷音寺,為因老人感歎「誠屬僥倖」得來不易之三代單傳之接法人。

師幼年曾入天岳山沙彌園,後入志成學堂;及長,歷箴言、嶽麓書院,1935年卒業於湖南大學中文系。所以國學根底紮實深厚,為日後文字般若實力之奠基。

學業完成之同年,師於湖北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時因老人受禮請為戒壇三師之羯磨和尚,故師必須兼祧歸元寺律宗之法脈,法號能仁。

戒期結束,師即矢志三年行腳參學,以朝禮五台山為始,設終南山為目的地,足跡遍大江南北及塞外邊陲。行腳期間,曾佇留西藏業富絳央寺九個月習因明,並從能海大師結密夏六個月。

師之堅毅優秀秉賦與勵志卓越之願心,在參學期間,備受大德善知識之激賞。

1938年秋,溈仰宗廣修老和尚傳法脈於師,賜號大宇,為第十九代孫。1990年8月,師在瀛島將溈仰宗法脈傳於破圓相之祕的弟子若遷法師,賜字智藏,為第二十代孫。

1939年冬月,能海大師不畏天寒地凍,跋山涉險,親赴浮丘山雷音寺,將殊勝之曼殊諸密傾囊強授於師,賜法名寬一,梵名曼殊伽陀阿嵐跋者那,使師具足密乘四大法成就之金剛薩埵。

1941年夏日,師行腳至泰北,為一苦行梵僧尾隨,並傳授古梵密法,奠定日後師在梵密方面的成就,時賜號:曼殊伽陀摩帝剎怛波耶。

1942年正月,師經本山長老推舉,出任小南天天岳山梵音寺之方丈,時年甫廿八,八指頭陀禪師之弟子性空法師時自願擔任方丈之侍者。

1948年 端午,師於應供返寺途中被抓頂替逃兵而入軍旅,不得已卸下僧服穿上戎裝,師遂隨順因緣而投入紅塵鬧處。隨軍來台,當兵百日,不久即通過軍部幹部人才擢選之 招考,升為少尉,歷任通訊官、參謀、排連長、教官等職,升至少校,其間任教官有八年之久,曾被選派赴美受訓,參與東北亞軍事訪問團等。1959年秋,因授課積勞成疾而退役,戎馬生涯共十年又百日。

退役後,師隱居於高雄甲仙之犁頭山上,建茅蓬,自耕自食;並依占察善惡業報經行占察法,於佛前自恣懺悔,以彌補十年又百日的俗世生活的缺失,27日後,終獲瑞相明證,回獲戒體,得以順利恢復本來面目。

1960年,虛因老和尚從緬甸來台,親付法卷,囑於瀛島開山傳法,續佛慧命。法脈傳承字號如下:

號:夢若浮塵,道證諦真,慧定智明,永衛德宗
字:白如蓮潔,廣善慈念,法演華源,護佑大千

1961年,師為了瞭解寶島的佛教情況,於是全省行腳。先循山線環島步行一周,次年,復循海線環島步行一周;同年裡,循縱貫線由北而南,全省行腳終告圓滿。途中隨緣常作法的布施與接引(詳情請參閱雲水悠悠及千佛山三十週年特刊之千佛山大事記)。

1963年, 師應中國佛教月刊社之邀,開始以文章介紹佛法,闡揚禪宗法要及佛法大要。此後,陸續在覺世旬刊、獅子吼月刊、海潮音等刊物上發表學佛知見及有關禪法之文 字。不時輯印成冊,出版有菩提大道、為什麼要學佛、佛陀思想中的我等書以印贈有緣。出版禪法之著作則有禪林寱語初輯、中國祖禪探祕、禪的學術思想、正法眼 藏、禪的智慧初輯等精湛作品。這些詮釋佛法大要的書,於1972年底,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睞,選為中國佛法創作出版品之唯一代表,並於聯合國在澳洲所辦之展覽會中展出。

1964年秋,應聘於台南白河關子嶺碧雲寺為導師。

1965年,應邀至屏東東山寺佛學院任教席,開講金剛經與六祖壇經。1966年,創辦大智佛學苑,以弘法、印行佛書、救濟事業為範圍。

1971年,師應弟子如參法師(已圓寂)建寺之請,移錫彰化大城鄉之古嚴禪寺。從此長住伽藍,得以專心致力於佛法的弘化。

1972年,首辦全國大專禪七,接引青年學子學佛。年底,創辦佛印月刊,師從此心耘筆耕,以文字佈教,濟度眾生不遺餘力,迄今不輟。(1996年6 月,師將耕耘廿五年之佛印月刊停刊,此後文章於千佛山雜誌刊載)1974年8月,師為培養弘法僧才,遂將大智佛學院提昇為大智佛學院研究所,設立大乘佛法之唯識、法華、華嚴、禪宗四大學系,以五年為期來培養有志學佛的知識青年,荷擔如來家業。

1976年5月,大智佛學院研究所更名為「佛陀學術研究院」。

1979年10月,佛陀學術研究院遷至千佛山菩提寺,並定名為「千佛山佛陀學術研究院」。

1982年,師鑑於教界比丘尼人數與日俱增,為培養尼眾僧才,乃於千佛山菩提寺內創辦「千佛山女子佛學院」,並招收第一屆學生入學。訂兩年為修學期,接引有緣的學佛青年得一身心歷練的道場。

1986年,師於甲仙購地建精舍,有心規劃為比丘之專修道場,後精舍隨緣發展為現今之祇園。1998年6月,師為使天岳本山宗風法脈長演,乃於禪林復寺,遂於高雄縣甲仙鄉風空子山建天岳山梵音禪寺,並設天岳山男眾佛學院。

1988年,為使推動佛法的理念更完備,於是成立千佛山佛學教育機構,將佛陀學術研究院及千佛山女子佛學院以及後來成立之天岳山男眾佛學院均隸屬之,並督導弟子學習籌辦弘法刊物,於翌年3月29日,創刊號發行出版,本著信佛、學佛、可以成佛的前提,弘揚佛教的道理和方法,以佛陀的慈悲心來導正社會人心為目標,以綜合性的型態來表現內容,此一純粹弘揚佛法的贈閱刊物為其特色。

老 禪師一生踐履禪行者的風範,不攀緣、不依附,奉守清淨、莊嚴、淡泊的宗風,然心繫於弘宗、演教、衛法為職志。一方面依緣建設道場,使菩提寺逐漸成為十方叢 林尼眾之清修淨地,並具有符合現代化的硬體設備以應接引信眾之需。另一方面,在筆耕之餘,全力傾注於僧伽教育,以伽藍學校化,教育生活化為方針,孳孳矻矻 作育僧才,教化弟子;直到1990年,高雄、台北、台中、嘉義各道場先後成立,老禪師再度走出寺院,迎向需要佛法滋潤的芸芸眾生,於北、中、南作佛法演講,並曾于南、北兩地道場講授佛法課程。

1993年,隨著因緣時節之發展,師于高雄成立中華佛弟子協會及財團法人佛弟子慈善基金會,引領在家居士學佛。1996年6月開辦公益性質之白雲廣播電台,將清心自在透過無遠弗屆的媒體,傳送人間,達到淨化人心、安定社會之目的,為南台灣空中之一股清流,成績卓著。2002年5月,配合電子媒體新時代的來臨,增設網際網路兩個網站,並將白雲廣播改為「金禧之聲」,並不以宗教而設限,累積經歷,作更優質的提昇,結合宗教與流行,幫助有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使人生更為豐富。

為 配合媒體的傳播,老禪師開始錄製佛法的有聲書,同時也督促弟子們投入弘法的行伍。在忙碌的業務和法務中,老禪師的筆耕未曾一日稍輟。師一直以著作等身自期 許,到目前為止,已出版、未出版之著書已臻七十餘冊。內容豐富精粹,計可分為般若系列、禪的系列、唯識系列、經論釋要、傳記敘事、詩文輯錄、淨密行修、佛 法系列、人生系列、基礎佛法等十大類系,更有錄音帶及有聲書影帶系列等。其中1998年出版的大般若經要解錄音帶,榮獲行政院新聞局評選為優良文化教育有聲出版品。九十年起,為了配合電視弘法,先後更錄講心經導論、圓覺之道、四十二章經、心地法門、唯識法相學、法偈的禪意等諸多佛法精粹要集,使有緣眾生普蒙霑益。

師一生以禪為行門,繫念於護教培僧、衛法弘道,精進不息之精神是為弟子們無言之身教典範。此外,師並精於書法、針灸、技擊等中國傳統文化。

師自幼沐於禪門宗風之嚴格訓練,尤其重修養、嚴律己,自然養成卓立堅毅之操守風格。師所承之禪宗法脈衍於臨濟,為天童道忞禪師下第四十代傳人,天岳本晝禪師下第九代,浮丘虛因禪師之嫡傳法嗣,瀛島千佛山之開山宗師。

「禪 的智慧」為師一向行修的特色,師曾自言:「禪,是我的生命」故接受「禪師」為名實相符之稱呼,而不接受「法師」之溢美。師以「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為根本 理念,當然,要能運用與發揮,則必須憑藉什麼!那就是師一生投入禪海所積聚的修養,並且誓願生生世世為一比丘,來去娑婆世界弘化度眾。